在工业4.0大背景下,展望世界各国的制造业发展,不得不正视我国的自动化发展情况。
人口红利丧失,我国同样面临着成本控制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丧失,人工工资不断上升对制造企业的成本端构成较大压力。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指出,在2020年之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幅相对放缓,年均减少155万人;之后一个时期减幅将加快,2020-2030年将年均减少790万人,2030-2050年将年均减少835万人。制造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与劳动力人口的快速下降对企业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倒逼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劳动人口比例不断下降
2005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人力成本不断攀升
生产成本的飙升正在蚕食着中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美国咨询公司BCG通过对全球前25名出口经济体在2004-2014年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一些过去制造业成本较低的经济体由于制造业工资、劳动力生产率、能源成本和汇率等因素,正慢慢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优势,这其中就包含了中国。据数据显示,中国在2004年到2014年之间,中国在成本竞争力下降了5%-9%,中国相对美国的工厂制造业成本优势已经减弱到5%以下。
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
国内“机器换人”不断推进,进一步利好机器人、工业软件行业。人口红利的消退,用工成本的上升,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以及东南亚低成本竞争的双面夹击,都不断压缩着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生存空间。为了降本增效,由政府力推、企业力行的“机器换人”潮正加快部署中,广东、浙江、福建等制造业大省不断从省级层面推动“机器换人”,完全由机器人来代替人工进行生产的“黑灯工厂”不断涌现。“机器换人”的不断推进,进一步加速我国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行业成长,对我国机器人、工业软件企业形成利好。
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口依赖性强,中国制造2025推动国产替代。中国持续多年大规模进口工业机器人,2011-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口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工业机器人进口额连续5年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工业机器人进口大国。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口量达4.68万台,金额合计8.05亿美元。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为49台/万名工人,而全球平均水平为69台/万名工人,韩国则高达531台/万名工人。较低的机器人使用密度说明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水平仍然较低
基于国情提出中国制造2025,解决制造业现实困难。“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2015年两会提出,与德国工业4.0战略出台时间较近,因此被看作中国工业4.0计划。但两个战略差异巨大。从信息化水平看,我国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度较低,整体企业尚处于工业2.0到工业3.0过渡的时期。各个行业的信息发展水平不够均衡,信息化程度存在较高差距。部分行业已经进入工业3.0自动化时代,而少数企业,如华为,甚至已经进入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2025”战略不仅期望推进我国制造业进入工业4.0时代,同时也力图改变我国低端、粗放、资源依赖性的制造局面,并加速我国信息程度较高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工业自动化程度。我国在2015年这个时间点提出该战略,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发达国家对制造业提出更高要求,我国必须紧跟步伐;另一方面希望借助世界制造业复苏的春风,不断发展制造技术,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实现从制造大国转身制造强国的夙愿。